1.定位与 目标 | 发展规划与建设处 | 徐晓 | 1.1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 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学工部(处) |
2.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
1.2培养目标 |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4.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
5.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
6.学校师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 |
7.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8.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 |
9.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教学的? |
10.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 |
11.学校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2.师资队伍 | 人事处 | 刘元锋 | 2.1数量与 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12.学校教职工分类管理名册(包括外聘教师,含工号、所属单位、任教专业以及薪酬发放等信息) | 教务处、工会、科研处、国际交流合作处 |
13.学校的生师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
14.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
15.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导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
16.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
17.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2.2教育教学水平 |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18.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
19.学校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如何? |
20.学校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
21.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
22.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2.师资队伍 | 人事处 | 刘元锋 | 2.3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23.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 教务处、工会、科研处、国际交流合作处 |
24.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
25.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
26.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课题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
27.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
28.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29.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
30.学校建立的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
31.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
2.师资队伍 | 人事处 | 刘元锋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32.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 教务处、工会、科研处、国际交流合作处 |
33.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学倾斜? |
34.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35.学校办学理念与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如何体现?有哪些提升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
36.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情况?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的激励约束性机制建设情况?效果如何? |
37.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3.教学资源 | 教务处 | 田恒平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38.学校教学经费投入与管理办法?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是否适应学校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需求?是否适应国家教育评估(包括专业评估)的要求并有利于加强学校内部质量监控? | 学校办公室、财务处、资产管理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国际交流合作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信息化办公室 |
39.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是多少?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多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
40.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
3.教学资源 | 教务处 | 田恒平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41.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 学校办公室、财务处、资产管理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国际交流合作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信息化办公室 |
42.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
43.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3.2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 44.学校的办学条件指标能否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 |
45.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
46.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
47.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 | 48.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
49.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
3.教学资源 | 教务处 | 田恒平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新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50.新办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 学校办公室、财务处、资产管理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国际交流合作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信息化办公室 |
51.学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
52.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3.4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53.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
54.学校课程总量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
55.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
56.学校在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3.5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57.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采用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
58.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
59.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校友捐赠有多少? |
60.学校内部信息共享情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
4.培养过程 | 教务处 | 田恒平 | 4.1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 6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62校有哪些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与措施? | 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学工部(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图书馆、信息化办公室 |
63.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
64.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65.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
4.2课堂教学 |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66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
67.是否有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
68.学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有哪些先进的做法?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
69.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
70.学校在考试方式、方法以及管理方面有哪些先进做法?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
4.培养过程 | 教务处 | 田恒平 | 4.3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 7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 科研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学工部(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图书馆、信息化办公室 |
72.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
7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使用情况? |
74.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
75.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的? |
7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 |
77.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4.4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78.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
79.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
80.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学生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
81.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5.学生发展 | 学工部(处) | 金殿中 |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82.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教育背景等) | 教务处、招生就业处 |
83.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 |
84.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 |
85.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86.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
87.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效果如何? |
88.学校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 |
89.学校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
90.学校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 91.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
5.学生发展 | 学工部(处) | 金殿中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92.近三年学校公开处理的学生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 教务处、招生就业处 |
93.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 |
94.学校是否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
95.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5.4就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96.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
97.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 |
98.学校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 |
99.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校友? |
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
101.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10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成效如何? |
103.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
6.质量保障 | 质量评估处 | 何京敏 |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104.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 教务处、学工部(处) |
105.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结构怎样? |
106.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
107.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 |
6.2质量监控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108.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
109.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
110.学校是否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
111.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112.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
113.学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6.质量保障 | 质量评估处 | 何京敏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114.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 教务处、学工部(处) |
115.学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
116.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
6.4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117.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
118.学校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
119.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