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课堂建设年”工作方案
教务处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内涵建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根据学校整体安排,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后,将2018年定为“课堂建设年”,围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开展系列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活动。
一、课堂教学理论研究
2018年教学研究项目以“课堂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教务处确定关于课堂教学的20个左右研究主题(附件一),全校51个本科专业中,每个本科专业教学团队自选完成2个以上主题研究(每个公共课开设单位要求一样,下同),全校完成100项以上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全校教师参与率达到80%以上,学校将视研究进展及论文质量,在学报开设专栏,主持教学研究项目将作为申报教学型教师职称的必备条件(此项活动责任人为专业负责人)。
二、课堂教学活动研讨
教学学院教研室要促使教师全员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围绕“课堂建设”每月1个研讨主题(附件二),要求每个教研室(系)每月至少1次主题研讨活动,全年至少完成10次教学研讨(此项活动责任人为教研室主任)。
三、课堂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教师网上学习空间建设,促进各类教学资源上网上线。要求每个本科专业至少8门专业必修课程建立网上学习空间,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视频、习题库、教学反思等资源及时上网更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加强线上交流辅导,全校信息化课程总量达到400门次,全校信息化教学率达到20%。(此项活动责任人为教学副院长)
四、课堂教学技能竞赛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开展专业、学院、学校等三级课堂教学竞赛,评选校级优质课堂。要求每个本科专业(包括公共课开设单位)组织至少一次,每个教师参加至少一次课堂教学竞赛。分三级组织选拔,评选出专业优质课堂、院级优质课堂和校级优质课堂,授予校级“优秀教师”称号,纳入年终奖励表彰,并自动获得教学考核优秀。(此项活动责任人为教学副院长)
五、课堂教学手段推广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手段进课堂,学校鼓励教师使用雨课堂、课堂派、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微助教等课堂教学软件,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要求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人学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至少50%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学软件与学生即时互动,凡是不学习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年轻教师,年终教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得参与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定。(此项活动责任人为教学副院长)
六、课堂教学模式凝练
倡导各学院根据本学科专业特色,凝练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四年后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奠定基础。彻底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每个课堂至少15分钟的学生互动、讨论、展示时间,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凡是没有参与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凝练的个人,不得参与教学成果奖申报。(此项活动责任人为院长)
七、教师教育情怀唤醒
树立师德标兵,组织校级“十大师德之星”评选;开展“教育情怀”主题论文征集,校报开辟专栏报道。“校级师德标兵”将作为省级师德标兵、省级名师推荐的候选人。年终学校将予以奖励。(此项活动责任人为院长)
附件一:
“课堂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堂建设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堂改革与实践
基于“素质培养”的课堂改革与实践
基于“课程思政”的课堂改革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改革与实践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堂改革与实践
基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堂改革
基于专业的课堂结构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专业的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课堂文化的建设策略
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课堂纪律遵循
课堂偶发事件应急处理研究
课堂建设管理与保障
课堂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课堂管理改革及推进方面的措施与研究
基于课堂建设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的改革与实践
课堂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措施与研究
附件二:
“课堂建设”教学研讨专题
1、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及规格(4月)
2、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5月)
3、本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6月)
4、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及课程边界(7月)
5、本专业的课程群建设(9月)
6、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运用(10月)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11月)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12月)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教育作为(2019年1月)
10、中国梦·二师梦·我的梦(2019年2月)